進入春季,我國多地“菜賤傷農”的怪圈再次顯現,留給菜農們無限焦心和疑慮,有專家甚至用“過山車”來形容菜價的極端波動。比如,黑龍江阿城白菜滯銷,,河南中牟再現芹菜“跳水”,江蘇鎮江萵苣豐產卻遇滯銷……(4月27日《新華每日電訊》)
  新華社記者總結了一句話“農民1毛1斤沒人要,市民1塊1斤買不來”。這句話是說一邊“菜賤傷農”,另一邊“菜貴民憂”,多年來這種現象背後是小農戶與大市場的不適應,以及政府“有形手”和市場“無形手”調控的錯位。
  一般而言,我們總是責備菜農跟風,啥貴種啥,結果是供大於求,不得不自吞苦果。據說,2012年,阿城區白菜熱賣,菜農賺的盆滿缽滿;2013年不僅阿城區菜農“追漲”擴大面積,連山東、河北等地也擴大種植規模。結果,在市場“全國化”形勢下,單個菜農要麼無力獲取、要麼忽視供求信息,造成供求錯位,菜價周期性“過山車”。
  其實,這還只是“菜賤傷農”的一個方面。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,既然菜量供大於求,“1毛1斤沒人要”,那麼為何到了市民面前,“1塊1斤買不來”?按照常理,菜量充足,市民應該吃到的是物美價廉的蔬菜,受益頗多。既然違背了常理,這就說明,一定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,才導致菜農傷心不已。
  菜農跟風、信息不靈這一點,的確是個問題;流通、服務體系不完善也是個問題。但這兩個問題作為導致市場不靈的重要原因,我們早已心中有數。多年來各地方也在做著努力,從訂單農業到基地與院校食堂的對接,“菜籃子工程”不斷有經驗傳來。可是,令人遺憾的是,一些地方總是接二連三出現“菜賤傷農”的問題,這可不是好事情。
  有基層幹部坦言,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中,市場起主導作用,政府既不能要求菜農種什麼、種多少,也不能強制菜農何時賣、賣給誰。政府“有形手”要出手,但如果時機和火候把握不好,也會陷入尷尬境地。這話聽起來耳熟。但是在筆者看來,這話是有問題的。原因在於,政府在“菜賤傷農”面前理應責無旁貸,出了問題,絕對不能袖手旁觀。
  由於在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,保障公平競爭,加強市場監管和維護市場秩序方面,政府“有形手”都大有可為,以彌補市場失靈,所以我們應當建立健全“菜賤傷農”的風險防範機制,依據情況大小、問題性質及時啟動追責糾錯機制,目的在於讓政府的農委等有關部門警覺起來,不要以為每每出現“菜賤傷農”,自己就可以一身輕,該吃吃該喝喝,啥事沒有。事實上,多年以來,也的確是“菜賤傷農”之後,除了看見菜農傷心的眼淚,我們沒有看見有政府官員的丁點損失,這不公平。
  今後,對於“菜籃子”,當地政府部門應加強在非危機狀態下的公共服務,不僅要註重基地建設,還要加強農產品流通領域和暢通市場信息方面的服務實效,有目標有任務,量化考核到單位到人,甚至可以跟菜農的利益捆綁在一起,一損俱損一榮俱榮,不能再做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看官了。
  文/朱永傑  (原標題:“菜賤傷農”,政府不能袖手旁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30kafg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